膝盖疼痛可通过休息制动、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关节腔注射、手术治疗等方式缓解,通常由运动损伤、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韧带损伤等原因引起。
1、休息制动:
急性期需减少关节负重活动,使用拐杖辅助行走。慢性疼痛患者应避免爬楼梯、深蹲等加重膝关节负荷的动作。体重超标者需通过饮食控制减轻关节压力,建议采用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替代跑步。
2、物理治疗:
热敷适用于慢性劳损性疼痛,每日2次每次20分钟。急性外伤后48小时内应冰敷,每次不超过15分钟。超声波、冲击波等理疗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软组织粘连。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训练能增强关节稳定性。
3、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双氯芬酸钠可缓解疼痛和炎症。氨基葡萄糖等软骨保护剂适用于早期骨关节炎。严重疼痛可短期使用弱阿片类药物,但需警惕成瘾性。外用药物如氟比洛芬凝胶贴膏可减少口服药物副作用。
4、关节腔注射:
玻璃酸钠注射能改善关节润滑功能,适用于轻中度骨关节炎。糖皮质激素局部注射可快速控制滑膜炎症状,但每年不宜超过3次。富血小板血浆注射对软骨修复有一定促进作用,需连续治疗3-5次。
5、手术治疗:
关节镜手术适用于半月板损伤、游离体清除等病例。单髁置换术可保留健康关节结构,适合局部软骨磨损患者。终末期骨关节炎需行全膝关节置换,假体使用寿命约15-20年。术后需进行系统康复训练恢复关节功能。
日常应注意膝关节保暖,避免久坐久站。饮食中增加富含钙质和胶原蛋白的食物,如牛奶、深绿色蔬菜、猪蹄等。太极拳、水中健走等低强度运动有助于维持关节活动度。疼痛持续加重或出现关节变形、夜间静息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到骨科或风湿免疫科就诊。长期使用止痛药物者需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关节腔注射治疗必须由专业医师操作。
老年人膝盖疼痛可能由骨关节炎、骨质疏松、韧带损伤、滑膜炎、痛风性关节炎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生活方式调整、中医理疗等方式缓解。
1、骨关节炎:
骨关节炎是老年人膝盖疼痛最常见的原因,主要表现为关节软骨退化、骨质增生。关节长期磨损导致炎症反应,引发疼痛和活动受限。治疗需结合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症状,严重时需考虑关节腔注射或置换手术。
2、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会导致膝关节承重能力下降,轻微外力即可引发疼痛甚至骨折。骨密度降低使关节面受力不均,加速软骨磨损。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是基础治疗,必要时需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
3、韧带损伤:
老年人韧带弹性下降,容易因不当运动或跌倒造成损伤。膝关节稳定性破坏会引发慢性疼痛,可能伴随肿胀和活动障碍。急性期需制动休息,慢性期可通过康复训练增强肌肉力量。
4、滑膜炎:
膝关节滑膜增生发炎会导致积液和疼痛,常见于过度使用或免疫性疾病。炎症因子刺激神经末梢产生持续性疼痛。治疗以消除炎症为主,严重时需进行关节镜下滑膜清理。
5、痛风性关节炎:
尿酸结晶沉积在关节腔引发急性炎症反应,表现为突发性剧烈疼痛伴红肿。长期高尿酸血症会损害关节结构。控制尿酸水平是关键,急性期需使用抗炎药物缓解症状。
日常应注意控制体重减轻关节负担,选择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饮食上多摄入富含钙质的乳制品、豆制品,适量补充胶原蛋白。注意膝关节保暖,避免长时间蹲跪姿势。疼痛持续加重或伴有关节变形时应及时就医,通过X光、MRI等检查明确诊断。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可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中医艾灸、针灸等疗法对部分患者也有辅助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