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骨折保守治疗主要包括卧床制动、牵引固定、药物镇痛、营养支持和康复训练。
1、卧床制动:
患者需绝对卧床4-8周,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使用三角枕或支具固定。期间需定时翻身预防压疮,每2小时由护理人员协助轴向翻身,避免患肢内收或旋转。床铺应配备防压疮气垫,床头抬高不超过30度。
2、牵引固定:
对于稳定性骨折可采用皮牵引或骨牵引,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7-1/10。皮肤牵引适用于老年患者,需每日检查牵引带皮肤状况;骨牵引需严格消毒穿刺点,牵引时间一般不超过6周。牵引期间需定期拍摄X线片监测骨折对位情况。
3、药物镇痛:
急性期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曲马多等镇痛药物,严重疼痛可短期使用弱阿片类药物。同时需配合非甾体抗炎药减轻局部炎症反应,老年患者需注意药物肝肾毒性。骨质疏松患者应同步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
4、营养支持:
每日需保证1.2-1.5g/kg优质蛋白质摄入,补充维生素D800IU/天和钙剂1000mg/天。卧床期间应控制钠盐摄入,增加膳食纤维预防便秘。可选用乳清蛋白粉、全营养配方粉等医学营养补充剂。
5、康复训练:
伤后1周开始踝泵运动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2周后增加髋关节被动活动。6周后逐步进行床边坐起训练,8周后借助助行器开始部分负重。康复全程需监测生命体征,避免深静脉血栓形成。
保守治疗期间需每日进行下肢气压治疗预防血栓,建议穿戴医用弹力袜。饮食应多摄入富含胶原蛋白的骨汤、鱼虾,配合新鲜果蔬补充维生素C。家属需学会正确的体位摆放方法,定期协助患者进行呼吸训练和上肢肌力练习。若出现患肢肿胀加剧、疼痛异常或发热等情况需立即就医复查。
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可能由假体位置异常、关节囊松弛、肌肉力量不足、外伤撞击、术后康复不当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假体位置、加强肌肉锻炼、佩戴支具保护、避免危险动作、及时就医复位等方式处理。
1、假体位置异常:
手术中假体安放角度偏差或股骨柄植入深度不当会导致关节稳定性下降。假体前倾角异常时容易发生前脱位,后倾角异常则易发生后脱位。需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认位置,必要时行翻修手术调整假体角度。
2、关节囊松弛:
术中关节囊修复不充分或术后早期过度活动可能造成关节囊松弛。表现为关节活动时出现弹响或移位感,可能伴随大腿根部疼痛。轻度松弛可通过限制活动范围配合外展支具固定,严重者需手术紧缩关节囊。
3、肌肉力量不足:
臀中肌和股四头肌力量薄弱会降低关节动态稳定性。常见于老年患者或康复训练不足者,表现为上下楼梯或坐起时突发脱位。需进行直腿抬高、侧卧外展等针对性肌力训练,必要时使用髋关节保护带辅助稳定。
4、外伤撞击:
跌倒、碰撞等外力作用可直接导致假体脱位,多见于术后3个月内关节尚未完全稳定期。典型表现为患肢短缩、外旋畸形且无法负重。应立即制动并就医,多数需在麻醉下进行手法复位。
5、术后康复不当:
过早进行屈髋超过90度、内收内旋等禁忌动作易诱发脱位。部分患者因疼痛恐惧而过度限制活动,反而导致肌肉萎缩。应严格遵循康复计划,6周内使用助行器,避免跷二郎腿、深蹲等危险姿势。
术后3个月内需特别注意预防脱位,睡眠时建议在两腿间夹枕头保持外展位,坐椅高度应使膝关节低于髋关节。日常行走使用拐杖分担负荷,控制体重减轻关节压力。饮食注意补充蛋白质促进肌肉修复,多摄入含钙食物如乳制品、豆制品等增强骨骼强度。出现突发性剧痛或活动受限时需立即平卧制动,并联系手术医生紧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