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性心绞痛与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主要区别在于发作诱因、疼痛特点及预后风险。稳定性心绞痛由体力活动诱发,疼痛规律可控;不稳定性心绞痛则可能静息发作,疼痛更剧烈且易进展为心肌梗死。
1、发作诱因:
稳定性心绞痛通常由固定程度的体力活动如爬楼梯、快步走诱发,休息后可缓解。不稳定性心绞痛发作无明确诱因,可能在静息或轻微活动时突发,与冠状动脉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有关。
2、疼痛特点:
稳定性心绞痛疼痛程度较轻,持续时间约3-5分钟,含服硝酸甘油可快速缓解。不稳定性心绞痛疼痛更剧烈,持续时间常超过20分钟,硝酸甘油效果有限,可能伴随冷汗、恶心等症状。
3、发作频率:
稳定性心绞痛发作频率相对固定,数月内症状模式相似。不稳定性心绞痛表现为新发心绞痛、频率增加或症状加重,短期内发作次数明显增多。
4、病理基础:
稳定性心绞痛多由冠状动脉固定狭窄>70%导致心肌供血相对不足。不稳定性心绞痛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相关,易引发急性血栓,属于急性冠脉综合征范畴。
5、预后风险:
稳定性心绞痛短期内进展风险较低,通过药物控制预后较好。不稳定性心绞痛属于心血管急症,48小时内心肌梗死风险达5%-10%,需紧急医疗干预。
两类心绞痛患者均需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钠摄入控制在5克以内,优先选择深海鱼、燕麦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建议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运动强度以不诱发心绞痛为度。戒烟限酒,保持情绪稳定,定期监测血压、血脂。不稳定性心绞痛发作时应立即停止活动,嚼服阿司匹林并呼叫急救,避免自行前往医院。
心绞痛的典型症状包括胸骨后压榨性疼痛或闷胀感,早期可能表现为活动后胸闷、气短。心绞痛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劳力性胸痛、放射性疼痛、持续时间短暂、硝酸甘油可缓解、伴随自主神经症状。
1、劳力性胸痛:
心绞痛最突出的特点是体力活动诱发的胸骨后疼痛,如上楼、提重物或情绪激动时出现。疼痛呈压迫性或紧缩感,类似重物压在胸口,休息后3-5分钟内逐渐缓解。这种疼痛与心肌缺血时乳酸堆积刺激神经有关,属于稳定型心绞痛的典型表现。
2、放射性疼痛:
约30%患者会出现疼痛向左肩、左上肢内侧特别是小指、下颌或上腹部放射的现象。这种牵涉痛是由于心脏传入神经与体表感觉神经在脊髓层面存在汇聚。不典型患者可能仅表现为牙痛或胃部不适,容易误诊。
3、持续时间短暂:
典型心绞痛发作通常持续2-15分钟,极少超过30分钟。如果疼痛持续超过20分钟需警惕心肌梗死。发作频率从每天数次到数月一次不等,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建立情况相关。
4、硝酸甘油缓解: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1-3分钟内疼痛明显减轻是重要诊断依据。该药物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和静脉系统,减少心肌耗氧量而发挥作用。若用药后疼痛未缓解,可能提示急性冠脉综合征。
5、自主神经症状:
发作时常伴冷汗、面色苍白、心悸等交感神经兴奋表现,少数出现恶心呕吐。这些症状由心肌缺血触发神经反射引起,在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中可能成为唯一症状。
建议心绞痛患者随身携带硝酸甘油,避免寒冷刺激、饱餐后剧烈运动等诱发因素。日常可进行散步、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饮食宜低盐低脂,多摄入深海鱼、燕麦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指标,出现疼痛频率增加或休息时发作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