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表现差异主要在于面部肌肉受累范围和伴随症状。中枢性面瘫通常由脑部病变引起,表现为下半面部肌肉瘫痪,常伴有肢体无力或语言障碍;周围性面瘫则因面神经受损导致,表现为单侧全面部肌肉瘫痪,可能伴随味觉减退或耳后疼痛。治疗上,中枢性面瘫需针对原发脑部疾病进行治疗,如脑梗死的溶栓或抗血小板治疗,脑出血的手术或降压治疗,脑肿瘤的手术或放化疗;周围性面瘫则以改善神经功能为主,如使用糖皮质激素减轻神经水肿,维生素B族营养神经,物理治疗促进神经恢复。两种面瘫的治疗均需结合康复训练,如面部肌肉按摩、表情肌锻炼等,以促进功能恢复。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康复过程需耐心,早期治疗和持续康复训练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