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的病因主要有胆汁成分改变、胆囊收缩功能异常、饮食习惯不当、肥胖与代谢综合征、遗传因素等。
1、胆汁成分改变胆汁中胆固醇、胆色素或钙盐浓度过高时易形成结晶。胆固醇过饱和常见于高脂饮食人群,胆色素结石多与溶血性疾病或胆道感染相关。这类患者需通过超声监测胆汁黏稠度,必要时使用熊去氧胆酸等药物调节胆汁成分。
2、胆囊收缩功能异常胆囊排空障碍会导致胆汁淤积,常见于长期禁食、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表现为餐后胆囊收缩幅度降低,可通过胆囊收缩素刺激试验确诊。建议规律进食刺激胆囊排空,严重者需考虑胆囊切除术。
3、饮食习惯不当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会升高胆汁胆固醇饱和度。快速减肥时胆固醇动员增加也会促进结石形成。每日摄入25克以上膳食纤维,控制动物内脏、油炸食品摄入,能有效降低发病风险。
4、肥胖与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会促进肝脏胆固醇分泌,腹型肥胖者胆汁胆固醇分泌量比常人高。这类患者常合并脂肪肝,建议通过减重手术或二甲双胍等药物改善代谢状态,体重下降速度应控制在每周0.5-1公斤。
5、遗传因素ABCG8基因突变会导致胆汁胆固醇排泄增加,印第安人群发病率可达普通人群的3倍。有家族史者应从30岁开始每年进行肝胆超声筛查,避免使用雌激素类药物等危险因素。
预防胆结石需保持规律三餐习惯,每日饮水超过1500毫升,适量运动控制体重。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体检时增加肝胆超声检查,出现右上腹隐痛、餐后腹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已确诊患者应避免过度油腻饮食,遵医嘱使用利胆药物,必要时考虑腹腔镜胆囊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