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常用药物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他汀类药物。
1、抗血小板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是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基础药物,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常用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减少血栓素A2的生成,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则通过阻断P2Y12受体发挥抗血小板作用。这类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长期服用,以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2、抗凝药物:
抗凝药物主要用于防止血栓进一步扩大,常用药物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和磺达肝癸钠。肝素通过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活性发挥抗凝作用,低分子肝素具有更稳定的药代动力学特性,磺达肝癸钠则选择性抑制凝血因子Xa。抗凝治疗通常用于急性期,需密切监测凝血功能。
3、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能够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缺血,常用药物包括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和阿替洛尔。这类药物通过阻断β肾上腺素能受体,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减轻心脏负荷。对于无禁忌症的患者,应尽早开始使用并长期维持,以改善预后。
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能够改善心室重构,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常用药物包括雷米普利、培哚普利和依那普利。这类药物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扩张血管,减轻心脏后负荷。对于左心室功能不全的患者尤其适用。
5、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是调脂治疗的核心药物,能够稳定斑块、改善内皮功能,常用药物包括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和辛伐他汀。这类药物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同时具有抗炎、抗氧化等多效性作用。所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均应长期服用。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除规范用药外,还需注意生活方式调整。饮食上应遵循低盐、低脂、高纤维原则,限制动物脂肪和胆固醇摄入,增加新鲜蔬果和全谷物比例。运动方面需根据心功能状况制定个体化方案,通常建议每周进行3-5次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避免剧烈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保持情绪稳定也是重要辅助措施。定期复查血脂、血糖、血压等指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出现胸痛加重、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就医。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检查项目主要有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心脏超声、运动负荷试验、血液生化检查。
1、心电图:
心电图是诊断冠心病的基础检查,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判断是否存在心肌缺血或心律失常。静息心电图可发现陈旧性心肌梗死,动态心电图能捕捉阵发性心肌缺血。检查无创且快速,但轻度缺血可能显示正常结果。
2、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通过导管注入造影剂直接显示血管狭窄程度。能准确评估病变位置、范围和严重性,为支架植入或搭桥手术提供依据。属于有创检查,需住院进行。
3、心脏超声:
心脏超声通过超声波成像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可检测心肌缺血导致的室壁运动异常。负荷超声结合运动或药物刺激能提高缺血检出率,无放射性且可重复操作,但对操作者技术要求较高。
4、运动负荷试验:
运动负荷试验通过踏板或自行车运动诱发心肌缺血,同步监测心电图和血压变化。适用于评估冠状动脉储备功能,能发现静息状态未显现的缺血,但重度狭窄患者存在运动风险。
5、血液生化检查:
血液检查包括心肌酶谱、血脂、血糖等指标。肌钙蛋白升高提示心肌损伤,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需空腹采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不能单独作为诊断依据。
确诊冠心病需结合多项检查结果,日常需控制血压血糖,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每周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避免剧烈活动诱发心绞痛。定期复查血脂、血糖指标,遵医嘱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出现胸痛持续不缓解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