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燥型湿疹可通过保湿护理、中药调理、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药膏、光疗等方式治疗。血燥型湿疹通常由皮肤屏障受损、过敏原刺激、免疫功能紊乱、遗传因素、环境干燥等原因引起。
1、保湿护理每日使用含尿素或神经酰胺的保湿霜修复皮肤屏障,避免使用碱性洗浴用品。洗澡水温控制在37℃以下,时间不超过10分钟,浴后3分钟内涂抹保湿剂。可选择凡士林、甘油等封闭性保湿成分,配合加湿器维持室内湿度在50%-60%。
2、中药调理血燥型湿疹在中医辨证中多属阴虚血燥证,可选用当归饮子、滋阴地黄汤等方剂。常用中药包括生地黄、玄参、麦冬等滋阴药材,需由中医师根据舌脉象调整配伍。煎药时可配合外用药渣湿敷患处,但皮肤溃烂时禁用。
3、抗组胺药物瘙痒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第二代抗组胺药,这类药物嗜睡副作用较轻。夜间瘙痒严重影响睡眠者,可短期配合苯海拉明等第一代抗组胺药。用药期间需观察是否出现口干、头晕等不良反应。
4、糖皮质激素药膏急性发作期选用氢化可的松乳膏等弱效激素,躯干四肢可用糠酸莫米松等中效激素。面部及皮肤皱褶处应避免强效激素,连续使用不超过2周。顽固性皮损可采用激素封包疗法,但需在医生监督下进行。
5、光疗对于常规治疗无效的慢性病例,可尝试窄谱UVB光疗,每周2-3次,逐渐增加照射剂量。光疗前需排除光敏性疾病,治疗期间做好眼部防护,可能出现皮肤干燥、色素沉着等暂时性反应。孕妇及皮肤癌高风险人群慎用。
血燥型湿疹患者应穿着纯棉透气衣物,避免羊毛等粗糙材质摩擦皮肤。饮食上减少辛辣刺激食物,适量补充富含维生素A的胡萝卜、南瓜等。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抓挠导致继发感染。若出现皮肤渗液、发热等感染征象,应及时就医进行细菌培养和针对性抗感染治疗。冬季需特别注意加强保湿,可睡前使用保湿面膜护理严重干燥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