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牙后出血可通过压迫止血、冷敷、避免刺激、使用药物、及时就医等方式处理。洗牙出血通常由牙龈炎症、凝血功能异常、操作损伤、牙周疾病、全身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牙龈炎症是洗牙后出血的常见原因,牙龈长期受到牙菌斑和牙结石刺激,处于充血肿胀状态,洗牙时容易出血。可通过加强口腔清洁,使用软毛牙刷轻柔刷牙,配合牙线清洁牙缝。牙龈炎症较重时可使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西吡氯铵含漱液等帮助消炎。
凝血功能异常患者洗牙后可能出现持续出血,包括血小板减少、血友病等血液疾病,或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阿司匹林等。这类人群洗牙前应告知医生用药情况,必要时调整用药方案。出血时可延长压迫时间,使用止血海绵等辅助材料。
操作损伤导致的出血多为一过性,洗牙过程中器械可能碰触牙龈造成微小创面。这种情况出血量少,一般可自行停止。术后避免用力漱口或进食过硬过烫食物,防止再次出血。可含漱温盐水帮助清洁创面。
牙周疾病如牙周炎患者牙龈组织破坏严重,洗牙后出血较为明显。这类患者需要系统牙周治疗,包括龈下刮治、根面平整等专业处理。平时可使用含有氯己定的牙膏维护口腔卫生,定期进行牙周维护治疗。
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肝病等可能影响凝血功能或牙龈健康状况,导致洗牙后出血风险增加。这类患者洗牙前应控制好基础疾病,告知医生详细病史。术后密切观察出血情况,必要时检测凝血功能。
洗牙后24小时内避免吸烟饮酒,进食温凉软食,使用软毛牙刷轻柔刷牙,避免用力漱口或使用牙签等尖锐物品刺激牙龈。保持口腔清洁,可使用温盐水或医生推荐的漱口水含漱。如出血持续超过24小时或出血量较大,应及时复诊检查。平时应定期口腔检查,每半年至一年洗牙一次,维护牙龈健康,减少洗牙出血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