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主要由年龄增长、紫外线暴露、糖尿病、眼部外伤、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遗传因素、吸烟及营养不良八大原因引起。
1、年龄增长:
晶状体随年龄增长逐渐硬化浑浊,是老年性白内障最主要原因。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显著上升,80岁以上老人几乎均存在不同程度晶状体混浊。这种退行性改变无法逆转,但可通过手术置换人工晶体恢复视力。
2、紫外线暴露:
长期接触紫外线会加速晶状体蛋白氧化变性。高原地区、户外工作者发病率较高,佩戴防紫外线眼镜可降低风险。紫外线B波段波长280-315纳米对晶状体损伤尤为明显。
3、糖尿病:
血糖升高导致晶状体内渗透压改变及多元醇代谢异常,引发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发病年龄较普通人群提前10-15年,且进展更快。控制血糖可延缓病情发展。
4、眼部外伤:
机械性损伤、化学烧伤或电击伤可直接破坏晶状体纤维结构,导致创伤性白内障。儿童眼球钝挫伤后易发生晶状体全浑浊,需密切随访观察。
5、激素类药物:
长期全身或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会干扰晶状体上皮细胞代谢,典型表现为后囊下混浊。哮喘、类风湿患者需定期进行裂隙灯检查,必要时调整用药方案。
6、遗传因素:
先天性白内障多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相关,表现为出生后即存在的晶状体混浊。部分代谢遗传病如半乳糖血症也会继发白内障,需通过新生儿筛查早期发现。
7、吸烟:
烟草中的氰化物会消耗晶状体内的抗氧化物质,吸烟者白内障手术率是非吸烟者的1.5-3倍。戒烟后5年内发病风险可逐渐接近正常水平。
8、营养不良:
维生素C、E及类胡萝卜素缺乏会削弱晶状体抗氧化能力。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可能影响晶状体透明蛋白合成,均衡膳食有助于维持眼部健康。
预防白内障需综合管理可控因素:户外活动佩戴防紫外线眼镜,糖尿病患者严格控糖,避免滥用激素类药物,戒烟并增加深色蔬菜摄入。5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视力及裂隙灯检查,若出现视物模糊、眩光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评估。已确诊者可通过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有效恢复视力,术后需避免揉眼及剧烈运动,遵医嘱使用抗炎眼药水预防感染。
白内障手术前通常需要做眼超声波检查。术前检查主要包括眼超声波检查、角膜地形图、眼压测量、眼底检查和验光五项内容。
1、眼超声波检查:
眼超声波检查可测量眼轴长度和晶状体厚度,为人工晶体度数计算提供关键数据。A超检查能精确测量眼轴,B超可观察玻璃体及视网膜情况。这项检查对高度近视或既往有眼部手术史的患者尤为重要。
2、角膜地形图:
角膜地形图能全面评估角膜曲率和形态,排除圆锥角膜等禁忌症。检查可发现角膜散光,为选择矫正散光的人工晶体提供依据。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也是评估手术安全性的重要指标。
3、眼压测量:
术前需排除青光眼等眼压异常情况。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快速无创,如发现眼压异常需进一步做24小时眼压监测。合并青光眼患者可能需要调整手术方案。
4、眼底检查:
散瞳眼底检查可评估视网膜和视神经健康状况。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变性等眼底疾病可能影响术后视力恢复。严重眼底病变患者需先治疗眼底问题再考虑白内障手术。
5、验光检查:
精确验光可确定患者现有屈光状态,结合生物测量数据计算人工晶体度数。需测量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评估术后可能达到的视觉质量。对于特殊需求患者还要考虑单眼视等个性化方案。
白内障患者术前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用眼。饮食上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E和叶黄素的食物,如深色蔬菜、柑橘类水果和坚果。术前1周需停用抗凝药物,按医嘱使用抗生素眼药水。术后恢复期要注意眼部卫生,避免揉眼和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视力恢复情况。合并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高血压患者要保持血压稳定。适当进行散步等温和运动有助于术后恢复,但需避免游泳等可能引发感染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