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长期肠炎可能导致肠道功能紊乱、营养吸收障碍,严重时可能引发肠穿孔、肠梗阻甚至癌变。治疗需结合药物、饮食调理和生活方式改善,必要时需手术干预。
1、肠道功能紊乱
长期肠炎会破坏肠道黏膜屏障,导致肠道蠕动异常,出现腹泻、便秘或交替性排便问题。肠道菌群失衡也会加重症状,影响消化吸收功能。建议通过益生菌补充、低纤维饮食和规律作息来缓解症状。
2、营养吸收障碍
肠炎持续发作会损害肠道吸收功能,导致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等营养素缺乏,进而引发贫血、骨质疏松等问题。治疗上需补充易消化的营养品,如乳清蛋白、复合维生素,并避免高脂肪、高糖食物。
3、严重并发症风险
长期肠炎可能引发肠穿孔、肠梗阻等急症,甚至增加结直肠癌的风险。对于病情较重者,需及时就医,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如肠段切除、造瘘术等。定期肠镜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
4、心理与生活质量影响
慢性肠炎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影响生活质量。心理疏导、适度运动(如瑜伽、散步)和社交活动有助于缓解压力,改善整体健康状况。
长期肠炎需综合治疗,早期干预可有效控制病情,避免严重并发症。患者应定期复查,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同时注重饮食与心理调节,提升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