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华
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肿瘤综合科
肠癌是发生在结肠或直肠的恶性肿瘤,主要由肠黏膜细胞异常增生引起。其发生与遗传、环境、饮食、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相关,早期症状不明显,晚期可能出现便血、腹痛、体重下降等表现。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等,早期发现和干预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1、遗传因素
肠癌的发生与遗传密切相关。家族中有肠癌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显著增加,尤其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这些遗传性疾病会导致肠黏膜细胞更容易发生癌变。建议有家族史的人群定期进行肠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
2、环境因素
长期暴露于不良环境因素可能增加肠癌风险。例如,吸烟、饮酒、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缺乏运动等都会对肠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吸烟和饮酒会直接损伤肠黏膜细胞,而高脂肪饮食则可能增加肠道炎症风险。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持规律运动,有助于降低肠癌风险。
3、生理因素
年龄增长是肠癌的重要危险因素,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显著上升。慢性肠道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也可能增加癌变风险。这些疾病会导致肠道长期处于炎症状态,进而诱发细胞异常增生。定期体检和积极治疗慢性肠道疾病是预防肠癌的重要措施。
4、外伤与病理因素
虽然外伤直接导致肠癌的情况较少见,但长期肠道损伤或手术史可能增加癌变风险。肠道息肉是肠癌的常见前兆,尤其是腺瘤性息肉,若不及时切除可能发展为癌症。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及时处理。
5、治疗方式
肠癌的治疗需根据病情分期制定个性化方案。早期肠癌可通过手术切除肿瘤,术后辅以化疗或放疗以降低复发风险。中晚期肠癌可能需要综合治疗,如靶向药物治疗、免疫治疗等。常用化疗药物包括5-氟尿嘧啶、奥沙利铂等,靶向药物如贝伐珠单抗也常用于晚期肠癌治疗。
肠癌的预防和治疗需要多管齐下。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定期筛查、积极治疗慢性疾病,可以有效降低患病风险。对于已确诊的患者,早期干预和规范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建议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肠镜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