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下裂在男性新生儿中的发病率约为3-5例/1000名活产男婴,属于较常见的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
尿道下裂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胚胎发育过程中,尿道沟闭合异常是主要病理基础。遗传因素可能起一定作用,有家族史的男性后代发病概率略高。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如农药、塑化剂等化学物质的暴露,可能干扰胎儿雄激素信号通路。母体妊娠期糖尿病、高龄妊娠、吸烟或使用某些抗癫痫药物等因素也被认为可能增加风险。典型表现为尿道开口位置异常,可位于阴茎腹侧任何部位,严重者开口于阴囊或会阴区。多数患儿伴有阴茎下弯和包皮分布异常,可能影响排尿姿势和成年后性功能。
建议家长在孕期避免接触有害化学物质,规范管理妊娠期疾病。新生儿体检时应重点检查外生殖器发育情况,发现异常需及时转诊小儿泌尿外科。轻度病例可能仅需观察,中重度通常需在6-18月龄进行尿道成形术矫正。术后需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随访评估排尿功能。日常生活中应选择宽松棉质内衣,避免剧烈运动造成伤口摩擦,按医嘱进行阴茎伸直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