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导致出血可能与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减少、血管内皮损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因素有关。败血症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可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微血栓形成并消耗凝血因子。
1. 凝血功能障碍败血症时炎症因子大量释放,抑制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可遵医嘱使用新鲜冰冻血浆、凝血酶原复合物、维生素K等补充凝血因子。
2. 血小板减少炎症反应加速血小板破坏,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可考虑输注血小板悬液、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免疫球蛋白等治疗。
3. 血管内皮损伤内毒素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患者可能出现黏膜出血,需控制感染并使用血管保护剂如芦丁、维生素C、前列地尔。
4.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全身微血管内广泛血栓形成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继而引发纤溶亢进。表现为多部位出血,需抗凝治疗如低分子肝素、阿加曲班,同时补充凝血物质。
败血症患者出现出血症状需立即就医,在ICU进行抗感染、器官支持等综合治疗,日常需监测出血倾向并避免创伤性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