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后缩可能由遗传因素、不良口腔习惯、外伤、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先天性发育异常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正畸治疗、功能矫治器、手术治疗、物理治疗、生活习惯调整等方式改善。
1、遗传因素下颌后缩可能与家族遗传有关,父母一方或双方存在下颌发育异常时,子女出现下颌后缩的概率较高。这种情况通常表现为下颌骨体积较小,可能伴随牙齿排列不齐或咬合关系异常。建议家长在儿童替牙期定期进行口腔检查,早期发现可通过功能矫治器干预。
2、不良口腔习惯长期口呼吸、吮指、吐舌等习惯可能导致下颌发育受限。这些行为会使舌体位置异常,影响下颌骨向前生长。患者可能伴随开唇露齿、上前牙前突等症状。可通过肌功能训练矫正不良习惯,必要时配合使用前庭盾或舌挡等矫治装置。
3、外伤因素儿童期下颌骨外伤可能损伤生长中心,导致下颌发育停滞。常见于颏部撞击伤或骨折后愈合不良,可能伴随颞下颌关节弹响、张口受限等症状。需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损伤程度,轻度者可通过正畸牵引促进生长,严重者需成年后行正颌手术。
4、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关节盘移位或关节结构异常可能限制下颌运动,长期可导致下颌后缩。患者常出现关节区疼痛、咀嚼困难等症状。可通过关节腔冲洗、咬合板治疗改善症状,严重者需关节镜手术。治疗期间需配合软食及开口训练。
5、先天性发育异常如Pierre-Robin序列征等先天性疾病可导致下颌严重后缩,常伴发呼吸道梗阻。新生儿期可能出现喂养困难、睡眠呼吸暂停。需多学科联合治疗,早期可通过体位保持气道通畅,严重者需行下颌骨牵引成骨术。
存在下颌后缩者应避免长期咀嚼硬物或单侧咀嚼,睡眠时保持正确体位。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儿童患者需在替牙期开始干预。成年患者若影响呼吸或咀嚼功能,可考虑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日常可进行下颌前伸训练,如缓慢前伸下颌至极限位置保持数秒,重复进行有助于改善肌肉协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