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肝炎是由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或胆道梗阻等引起的肝脏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黄染、尿色加深及乏力厌食等症状。
1、病毒性肝炎甲型至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常见病因,可能与接触污染水源或血液传播有关,表现为黄疸伴转氨酶升高。治疗需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配合护肝药物还原型谷胱甘肽。
2、酒精性肝病长期过量饮酒导致肝细胞损伤,可能与乙醇代谢产物堆积有关,出现黄疸合并肝区疼痛。戒酒是关键,严重时需使用多烯磷脂酰胆碱等药物修复肝细胞膜。
3、药物性肝损伤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过量使用可能引发肝细胞坏死,表现为突发黄疸伴发热。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必要时采用N-乙酰半胱氨酸解毒治疗。
4、胆道梗阻胆管结石或肿瘤压迫可能导致胆汁淤积,常见皮肤瘙痒伴陶土样便。需解除梗阻病因,如ERCP取石或手术切除肿瘤,配合熊去氧胆酸利胆。
患者应严格戒酒,避免高脂饮食,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出现意识改变等肝性脑病征兆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