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毅
主任医师
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
病理科
在体温持续超过38.5°C且口服退烧药无效时,可考虑打退烧针。退烧针通过肌肉或静脉注射快速降低体温,适用于高热不退、病情危急或无法口服药物的情况。
1、体温持续超过38.5°C:当体温超过38.5°C且持续不降时,表明身体对病原体的反应较为强烈,可能需要通过退烧针快速降温。退烧针中的药物成分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能够迅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降低体温。对于儿童、老年人或免疫力较低的人群,持续高热可能导致脱水、惊厥等并发症,因此及时使用退烧针有助于避免这些风险。
2、口服退烧药无效:当口服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未能有效降低体温时,退烧针是一个有效的替代方案。口服药物可能因胃肠道吸收不良、药物代谢速度较慢等原因导致效果不佳。退烧针通过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能够更快地发挥作用,适用于急需降温的情况。例如,在流感或肺炎等感染性疾病中,退烧针可以迅速缓解高热症状,减轻患者的不适。
3、病情危急或无法口服药物:在病情危急如高热惊厥、意识模糊或无法口服药物的情况下,退烧针是必要的治疗手段。高热惊厥多发生于儿童,可能导致脑损伤或其他严重并发症,退烧针能够迅速控制体温,避免病情恶化。对于无法口服药物的患者,如昏迷、呕吐或吞咽困难者,退烧针提供了一种直接有效的降温方式,确保治疗及时进行。
退烧针的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确保剂量和注射方式正确,避免不良反应。对于高热不退或病情危急的情况,及时就医并遵医嘱使用退烧针是保障健康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