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灼痛可能由运动损伤、电解质失衡、神经压迫、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疾病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局部红肿、活动受限、感觉异常、发热乏力、关节僵硬等症状。
1、运动损伤剧烈运动或重复动作可能导致肌纤维微撕裂,引发炎症反应。乳酸堆积和局部毛细血管扩张会刺激神经末梢,产生灼痛感。急性期可通过冷敷缓解肿胀,48小时后转为热敷促进血液循环。疼痛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洛索洛芬钠片或氟比洛芬凝胶贴膏等非甾体抗炎药。
2、电解质失衡低钾血症或低钙血症会影响肌细胞膜电位稳定性,导致异常放电和灼热样疼痛。长期腹泻、利尿剂使用或营养不良是常见诱因。伴随症状包括肌肉痉挛和肢体麻木。需通过血生化检查确诊,轻度失衡可通过口服氯化钾缓释片或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纠正,严重者需静脉补液治疗。
3、神经压迫椎间盘突出或腕管综合征等疾病会压迫周围神经,引发神经源性灼痛。疼痛常呈放射性分布,可能伴有针刺感和肌力下降。颈椎MRI或神经传导检查可明确诊断。急性期建议卧床休息,配合甲钴胺片、维生素B1片等神经营养药物,必要时需行椎间孔镜减压手术。
4、感染性疾病流感病毒或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时,病毒毒素可攻击肌肉和末梢神经。特征性表现为发热后出现全身肌肉酸痛,皮肤可能出现疱疹样皮疹。血常规检查可见淋巴细胞异常。需针对病原体治疗,如磷酸奥司他韦胶囊抗病毒,配合对乙酰氨基酚片退热镇痛,疱疹部位可外用阿昔洛韦乳膏。
5、自身免疫疾病皮肌炎或多发性肌炎会导致肌纤维免疫性损伤,表现为对称性近端肌无力伴灼痛。肌酶谱检查和肌电图有助于诊断。需长期使用醋酸泼尼松片调节免疫,严重者需联合甲氨蝶呤片治疗。康复期建议进行水中运动等低强度训练,避免阳光直射诱发皮疹加重。
日常应注意运动前后充分热身拉伸,避免突然增加运动强度。高温环境下需及时补充含电解质的饮品,劳动时保持正确姿势防止慢性劳损。出现持续48小时不缓解的灼痛,或伴随发热、皮疹、肌无力等症状时,应及时到风湿免疫科或神经内科就诊。饮食上可增加富含维生素B族的全谷物和优质蛋白摄入,有助于神经肌肉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