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紫癜可能会发痒,也可能不会发痒,具体与皮肤损害类型有关。过敏性紫癜是一种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全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腹痛及肾脏损害等症状。
过敏性紫癜患者出现皮肤紫癜时,通常表现为针尖至黄豆大小的瘀点或瘀斑,压之不褪色,多对称分布于双下肢及臀部。这类紫癜一般不会引起明显瘙痒感,但可能伴随轻微灼热感或刺痛感。皮肤损害初期为鲜红色,逐渐变为暗紫色,最终消退时可留有褐色色素沉着。部分患者可能仅表现为单纯性皮肤紫癜,不伴有其他系统症状。
少数过敏性紫癜患者可能出现荨麻疹样皮疹或血管神经性水肿,这类皮肤损害通常伴有明显瘙痒感。荨麻疹样皮疹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呈苍白色或淡红色,可融合成片,瘙痒剧烈。血管神经性水肿好发于眼睑、口唇等组织疏松部位,表现为突发性局限性肿胀,表面光亮,边界不清,伴有胀痛或瘙痒感。这类患者往往同时存在皮肤紫癜和其他系统症状。
过敏性紫癜患者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穿着宽松柔软衣物。饮食宜清淡,避免进食可能致敏的食物如海鲜、蛋类等。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防止紫癜加重。如出现剧烈腹痛、关节肿痛或血尿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上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片等缓解瘙痒,严重者可能需要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片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皮肤损害通常2-4周可逐渐消退,但需警惕肾脏损害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