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发生的基本环节主要有微循环障碍、细胞代谢紊乱、重要器官功能损害等。休克是机体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导致的临床综合征,需及时干预防止多器官衰竭。
1、微循环障碍休克早期因血管活性物质释放导致微动脉收缩,毛细血管前阻力增加,血流重新分配。随着病情进展,酸性代谢产物堆积使毛细血管后括约肌松弛,血液淤滞在微循环中,有效循环血量进一步减少。此时可能伴随皮肤湿冷、尿量减少等症状,需通过补液扩容改善组织灌注。
2、细胞代谢紊乱组织缺氧导致细胞有氧代谢障碍,无氧酵解增强产生大量乳酸,引发代谢性酸中毒。钠钾泵功能障碍使细胞内钙超载,线粒体损伤加剧能量危机。临床可见意识模糊、呼吸深快等表现,需纠正酸碱失衡并给予氧疗。
3、重要器官功能损害持续低灌注可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肾脏表现为少尿或无尿,心肌收缩力下降加重循环衰竭,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需监测肝肾功能指标,必要时采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注射液、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维持器官灌注。
4、炎症介质释放缺血再灌注损伤激活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等促炎因子,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临床可见体温异常、心率增快,可考虑使用乌司他丁注射液抑制过度炎症反应。
5、凝血功能异常血管内皮损伤暴露胶原组织,激活凝血系统形成微血栓,同时纤溶系统受抑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表现为皮肤瘀斑、穿刺点渗血,需补充凝血因子,严重时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抗凝治疗。
休克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路快速补液。监测中心静脉压、尿量等指标,早期识别并处理诱因。恢复期需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补充优质蛋白如乳清蛋白粉促进组织修复,定期复查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指标评估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