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压痛可通过制动固定、冷敷镇痛、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缓解。骨折压痛通常由外伤、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重复应力损伤、骨骼发育异常等原因引起。
1、制动固定使用支具或石膏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避免患处活动加重损伤。上肢骨折可采用三角巾悬吊,下肢骨折需保持患肢抬高。固定时间根据骨折类型不同,一般需要4-8周。固定期间需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
2、冷敷镇痛急性期48小时内可用冰袋间断冷敷,每次15-20分钟,间隔1-2小时重复进行。冷敷能收缩血管减轻肿胀,降低局部代谢缓解疼痛。注意避免冻伤,皮肤与冰袋间需隔毛巾。陈旧性骨折禁用冷敷。
3、药物治疗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塞来昔布胶囊等非甾体抗炎药镇痛,严重疼痛可使用盐酸曲马多片。骨质疏松患者需配合碳酸钙D3片、阿仑膦酸钠片等抗骨质疏松药物。用药期间需监测胃肠道反应及肝肾功能。
4、物理治疗骨折稳定后可进行超短波、超声波等理疗促进愈合。恢复期采用低频脉冲电刺激维持肌肉张力,防止废用性萎缩。骨折愈合后通过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逐步恢复功能,需在康复师指导下循序渐进。
5、手术治疗对于移位明显、开放性或不稳定性骨折,需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常见术式包括钢板螺钉固定、髓内钉固定、外固定架固定等。术后需预防感染,定期换药,根据愈合情况逐步开始功能锻炼。
骨折恢复期间应保证每日500ml牛奶或等效钙质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避免吸烟饮酒,控制咖啡因摄入。稳定型骨折2周后可开始非负重活动,6-8周后逐步增加负重。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痂形成情况,若出现持续肿胀、发热或疼痛加剧需及时就医。保持均衡饮食,适当进行健侧肢体锻炼维持全身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