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通常存在压痛点,常见于腰部正中或患侧椎旁1-2厘米处。压痛点主要与神经根受压、局部炎症反应、肌肉痉挛等因素有关,可通过体格检查定位。
1、神经根受压突出的椎间盘直接压迫神经根时,会在相应节段产生放射性压痛。L4-L5突出多表现为腰骶部压痛并向臀部下肢放射,L5-S1突出则常见骶髂关节区域压痛。触诊时可诱发患肢麻木或疼痛加重,此为神经根刺激征象。
2、局部炎症反应髓核突出后释放炎性介质,导致硬膜外腔及神经根周围出现化学性炎症。这类压痛点多位于病变椎间隙水平,按压时疼痛局限但无放射,常伴有局部皮肤温度升高和肌肉紧张。
3、肌肉保护性痉挛腰背肌群为减轻椎间盘压力会产生代偿性收缩,形成条索状痛性结节。这类压痛点分布较广,多见于竖脊肌、腰方肌等部位,深压时可触及肌肉硬结,热敷或按摩后症状可缓解。
4、小关节紊乱椎间盘突出常继发相邻椎体小关节错位,在关节突关节处形成固定压痛点。此类压痛位置较深,叩击时可诱发锐痛,可能伴随关节弹响,需通过手法复位或牵引治疗。
5、继发韧带损伤长期椎间盘突出可导致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劳损,在脊柱后正中线形成表浅压痛点。按压时疼痛呈撕裂样,前屈动作加重,局部封闭治疗有效。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应避免久坐久站,睡眠选择硬板床并保持脊柱生理曲度。急性期可尝试俯卧位腰部悬空姿势缓解压力,恢复期建议进行游泳、五点支撑等低冲击锻炼。日常注意搬运重物时保持腰部直立,控制体重减轻腰椎负荷。若出现下肢肌力下降或大小便功能障碍,需立即就医排除马尾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