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平
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院
肛肠科
新生儿黄疸是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皮肤和眼白变黄的现象,严重时可能对大脑和神经系统造成损害,需及时干预。主要原因包括生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治疗方法包括光疗、药物治疗和调整喂养方式。
1、生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现象,通常在出生后2-3天出现,1-2周内自行消退。这是由于新生儿肝脏功能尚未成熟,无法有效代谢胆红素。大多数情况下无需特殊治疗,只需密切观察黄疸程度。如果黄疸持续加重,需及时就医。
2、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与母乳中的某些成分有关,可能延缓胆红素的代谢。通常在出生后1周内出现,持续数周甚至数月。如果黄疸较轻,可继续母乳喂养;若黄疸较重,可暂停母乳喂养2-3天,观察黄疸是否减轻。
3、病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可能由溶血性疾病、感染或胆道闭锁等引起,需及时治疗。治疗方法包括:
- 光疗:通过蓝光照射分解胆红素,促进其排出体外。
- 药物治疗:如使用苯巴比妥促进肝脏代谢功能,或注射免疫球蛋白抑制溶血反应。
- 换血疗法:在严重溶血性黄疸时,通过换血降低胆红素水平。
4、黄疸的危害和副作用
黄疸未及时治疗可能导致胆红素脑病,表现为嗜睡、拒奶、肌张力异常等,严重时可能引发脑瘫、听力障碍等后遗症。家长需密切关注新生儿黄疸的变化,若发现黄疸加重或伴随其他异常症状,应立即就医。
新生儿黄疸虽然常见,但不可忽视其潜在危害。家长应了解黄疸的类型和治疗方法,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避免对新生儿健康造成长期影响。定期监测黄疸指数,配合医生建议,是确保新生儿健康成长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