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患者需注意调整饮食结构、避免剧烈运动、定期监测血常规、遵医嘱用药及预防感染。贫血可能与铁元素摄入不足、造血功能障碍、慢性失血等因素有关,需针对病因采取干预措施。
1、调整饮食缺铁性贫血患者应增加动物肝脏、瘦肉、菠菜等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同时配合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巨幼细胞性贫血需补充叶酸片和维生素B12片,日常可多食用绿叶蔬菜和蛋类。避免饮浓茶或咖啡影响铁吸收,餐后两小时再饮用此类饮品。
2、控制运动中重度贫血患者需避免长跑、跳绳等剧烈运动,防止因携氧能力下降引发心悸或晕厥。建议选择散步、瑜伽等低强度活动,单次运动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出现头晕症状应立即停止活动。
3、定期复诊服用琥珀酸亚铁片、多糖铁复合物胶囊等补铁药物期间,每4-6周需复查血红蛋白指标。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需监测网织红细胞计数,溶血性贫血患者应定期检查胆红素水平,根据检验结果调整用药方案。
4、规范用药缺铁性贫血可遵医嘱使用右旋糖酐铁分散片、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等铁剂,治疗周期通常为3-6个月。地贫患者需避免盲目补铁,重型β地中海贫血可能需注射去铁胺注射液进行祛铁治疗。
5、预防感染骨髓造血异常患者应注意口腔清洁,使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预防口腔溃疡。白细胞减少者需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接触感染源后可用生理盐水清洗鼻腔。发热超过38.5℃应及时就医排查感染灶。
贫血患者日常应保持作息规律,睡眠时间不少于7小时,卧室温度维持在20-24℃为宜。冬季注意四肢保暖,洗澡水温不超过42℃。烹饪时建议使用铁锅,每周食用猪肝不超过100克。备孕女性及青少年生长发育期应加强营养筛查,出现指甲凹陷、异食癖等表现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