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后可通过脱离高温环境、快速降温、补充水分、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就医等方式紧急处理。中暑通常由高温暴露、体液丢失、体温调节失衡等原因引起。
1、脱离高温环境立即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避免阳光直射。若在室内需关闭热源并开窗通风,同时解开或脱去紧身衣物,帮助散热。避免人群围观,确保空气流通。若条件允许可转移至空调房间,室温建议调节至25摄氏度以下。
2、快速降温用冷水擦拭患者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域,或用冰袋冷敷这些部位。可用喷雾装置喷洒凉水配合风扇吹拂,促进蒸发散热。禁止使用酒精擦拭,避免皮肤刺激。若患者意识清醒可协助其饮用凉水,但不可强行灌饮。
3、补充水分意识清醒者可少量多次补充含盐分的清凉饮品,如淡盐水或运动饮料,每次饮用量不超过200毫升。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防止胃部不适。若出现呕吐症状应暂停口服补液,改用静脉补液。禁止饮用含酒精或咖啡因的饮料。
4、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状态、呼吸频率和皮肤温度变化。每10分钟测量一次体温,若体温超过40摄氏度需加强降温措施。注意有无抽搐、谵妄等神经系统症状,记录尿量和颜色变化。准备随时进行心肺复苏,特别是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
5、及时就医对于出现昏迷、持续高热、抽搐等重度中暑症状者,需立即呼叫急救电话。转运过程中保持降温措施,头部可垫高防止呕吐物误吸。到达医院后需完善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等检查,必要时进行重症监护治疗。
中暑后恢复期需保持充足休息,避免3-5日内再次暴露于高温环境。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增加新鲜蔬菜水果摄入,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可进行温水擦浴帮助体温调节,但避免突然的冷刺激。日常需做好防暑措施,外出时佩戴遮阳帽并使用防晒霜,高温时段减少户外活动。建议随身携带防暑药品如人丹、十滴水等,但使用前需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