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防止中暑可通过保持充足水分摄入、穿着透气衣物、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合理使用降温工具、调整饮食结构等方法实现。中暑通常由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失衡引起,严重时可导致热射病等并发症。
1、水分摄入每日饮水应分多次少量补充,建议选择常温白开水或淡盐水,每小时补充200-300毫升。高温作业者可在水中加入少量电解质粉。避免一次性大量饮用冰水,以免刺激胃肠。观察尿液颜色呈淡黄色为理想状态,若出现头晕或口渴需立即补水。
2、衣物选择优先选择浅色棉质或速干面料衣物,有助于汗液蒸发散热。佩戴宽檐帽和UV400太阳镜可减少头部受热,户外工作者建议穿戴冰袖或使用降温颈巾。衣物汗湿后应及时更换,避免湿衣物贴身导致体温流失过快。
3、时间规划上午10点至下午4点紫外线最强,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必须外出时可选择树荫下行走,每30分钟到阴凉处休息。晨练宜在日出前完成,夜间睡眠时可提前开启空调除湿模式降低室温。老年人应避免正午时段外出买菜等日常活动。
4、物理降温室内可使用电扇促进空气流通,配合湿毛巾擦拭四肢降温。车载空调温度建议设定在26℃左右,避免直吹。临时降温可用冰袋敷于颈部、腋下等大血管流经处,但每次不超过15分钟。商场等公共场所可适当停留帮助体温调节。
5、饮食调节增加西瓜、黄瓜等含水量高的蔬果摄入,适量补充含钾丰富的香蕉、菠菜。烹饪方式以凉拌、清蒸为主,减少油腻食物。可饮用绿豆汤、薄荷茶等消暑饮品,但糖尿病患者需控制含糖量。高温作业者可适当增加咸味食物补充随汗液流失的钠离子。
预防中暑需建立持续防护意识,从生活细节入手形成防暑习惯。特殊人群如婴幼儿、孕产妇、慢性病患者及户外工作者应加强防护,出现头痛恶心等先兆症状时立即转移到阴凉处。建议家庭备置人丹、十滴水等防暑药品,但出现高热昏迷等严重症状必须立即送医。同时注意空调滤网清洁,保持室内外温差不超过8℃,避免因频繁进出导致体温调节紊乱。通过综合性的防暑措施,可有效降低夏季热相关疾病发生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