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是否来月经主要依据周期性阴道出血、伴随症状及生理变化。典型表现包括规律性出血、下腹坠胀、乳房胀痛等,需与异常子宫出血鉴别。
1、周期规律性正常月经具有21-35天的固定周期,出血持续3-7天。建立月经日历记录出血日期,连续观察3个月以上周期差异不超过7天可确认规律性。初潮后1-2年内周期可能不规律属于正常现象。
2、出血特征经血呈暗红色含子宫内膜碎片,前2天量多后逐渐减少,每日更换3-6片卫生巾为正常量。若出血呈鲜红色伴大量血块,或点滴出血持续超过10天,需警惕子宫病变。
3、伴随症状经前1周可能出现乳房触痛、腰骶酸胀,行经时轻度下腹坠痛属正常生理现象。若疼痛影响日常生活或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严重症状,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病理性疾病有关。
4、基础体温变化排卵后基础体温上升0.3-0.5℃并维持12-14天,体温下降时伴随出血可确认月经。无排卵性月经体温无周期性波动,常见于青春期和围绝经期。
5、排除病理因素妊娠相关出血、宫颈息肉、凝血功能障碍等均可导致异常出血。若出血伴随发热、异常分泌物或绝经后出血,应立即就医进行妇科检查和超声诊断。
建议女性建立月经档案记录周期、经量及症状变化,选择纯棉透气卫生用品并每2-3小时更换。经期避免剧烈运动和盆浴,可热敷下腹缓解不适。若周期紊乱超过3个月、单次经期超过10天或每小时浸透一片卫生巾,需及时至妇科就诊排查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内分泌疾病。日常保持适度运动与均衡饮食,适量补充铁剂预防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