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婴儿痢疾主要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引起,常见症状包括腹泻、发热和腹痛。治疗需根据病因采取抗感染、补液和调整饮食等措施。
1、感染因素
婴儿痢疾的主要原因是病原体感染,如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病毒(如轮状病毒)或寄生虫(如阿米巴原虫)。这些病原体通过污染的食物、水或接触传播,进入婴儿消化道后引发炎症和腹泻。轮状病毒感染是婴儿腹泻的常见原因,尤其在秋冬季高发。
2、环境与卫生因素
不洁的饮食和不良的卫生习惯是婴儿痢疾的重要诱因。例如,奶瓶未彻底消毒、辅食制作过程中卫生不达标,或家庭成员未洗手就接触婴儿,都可能增加感染风险。婴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更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
3、生理与遗传因素
部分婴儿可能存在先天性免疫缺陷或肠道功能异常,导致更容易感染痢疾。早产儿或低体重儿由于肠道屏障功能较弱,也更容易患病。家族中有肠道疾病史的婴儿,可能因遗传因素而增加患病风险。
4、治疗方法
- 抗感染治疗:细菌性痢疾可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或头孢类药物;病毒性痢疾则以对症治疗为主,如使用蒙脱石散缓解腹泻。
- 补液治疗:腹泻可能导致脱水,需及时补充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 饮食调整:母乳喂养的婴儿可继续母乳喂养,配方奶喂养者可选择低乳糖或无乳糖配方。辅食应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苹果泥等。
5、预防措施
- 保持婴儿饮食卫生,奶瓶、餐具需高温消毒。
- 家庭成员接触婴儿前需洗手,避免将病原体带入婴儿环境。
- 接种轮状病毒疫苗可有效预防病毒性痢疾。
婴儿痢疾需及时就医,尤其是出现严重脱水、持续高热或血便时。通过科学治疗和预防,大多数婴儿痢疾可得到有效控制,避免并发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