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痢疾和腹泻是两种不同的胃肠疾病,主要区别在于病因、症状及严重程度。痢疾通常由细菌感染引起,表现为腹痛、里急后重及脓血便;腹泻则可能由病毒、细菌或非感染因素导致,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为主要特征。
1、病因差异痢疾多由志贺菌、沙门菌等病原体感染引发,具有传染性,常见于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腹泻的病因更为广泛,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病毒感染占多数,也可能因食物过敏、乳糖不耐受或胃肠功能紊乱导致。
2、症状表现痢疾患儿会出现发热、腹部绞痛,粪便中混有黏液和血液,排便时有明显肛门坠胀感。腹泻患儿通常以水样便为主,可能伴随呕吐或轻度腹痛,但一般无血便及严重里急后重症状。
3、疾病进程痢疾起病急骤,症状进展快,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引发脱水、中毒性巨结肠等并发症。普通腹泻多为自限性,病程通常持续3-7天,重度脱水风险相对较低。
4、检查指标痢疾患儿粪便常规检查可见大量白细胞和红细胞,细菌培养可明确致病菌。腹泻患儿的粪便检查可能仅显示脂肪球或少量白细胞,病毒性腹泻可通过抗原检测确诊。
5、治疗原则细菌性痢疾需使用抗生素如头孢克肟、阿奇霉素治疗,同时需补充电解质。病毒性腹泻以补液和对症治疗为主,可口服蒙脱石散、益生菌等药物调节肠道功能。
家长需注意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尿量及粪便性状。腹泻患儿应少量多次补充口服补液盐,避免高糖饮品;痢疾患儿须严格隔离,餐具煮沸消毒。两种疾病均需保证充足营养,可进食米汤、面条等低渣食物,若出现持续高热、意识模糊或血便加重,应立即就医。母乳喂养婴儿可继续哺乳,人工喂养者可暂时改用无乳糖配方奶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