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通常由细菌污染、病毒传播、化学毒素、寄生虫感染及天然毒素等因素引起。食物中毒可能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脱水或器官损伤。
1、细菌污染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是常见致病菌,多因食物储存不当或加工不彻底导致。未充分加热的肉类、蛋制品及乳制品易滋生细菌。患者可能出现持续腹泻伴发热,需及时补液并使用诺氟沙星胶囊、蒙脱石散等药物控制感染。日常需注意生熟食分开存放,肉类烹调至中心温度超过70摄氏度。
2、病毒传播诺如病毒、轮状病毒可通过污染水源或食物传播,常见于生食贝类或未洗净蔬果。病毒性食物中毒起病急骤,呕吐症状突出,儿童更易出现电解质紊乱。治疗以口服补液盐为主,必要时使用消旋卡多曲颗粒调节肠道功能。处理食物前规范洗手、避免生食可有效预防。
3、化学毒素农药残留、亚硝酸盐超标或重金属污染可能导致化学性中毒。腌制不当的蔬菜、非法添加的食品风险较高,患者可出现口唇青紫、头痛心悸等症状。需立即停止摄入可疑食物,严重时使用亚甲蓝注射液解毒。选购食材应通过正规渠道,浸泡清洗有助于降低农残。
4、寄生虫感染生食含有囊蚴的淡水鱼虾可能感染肝吸虫,未煮熟的猪肉可能携带旋毛虫。寄生虫感染潜伏期较长,后期可能出现肝胆病变或肌肉疼痛。阿苯达唑片、吡喹酮片等驱虫药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彻底加热食材至沸腾状态可杀灭寄生虫。
5、天然毒素毒蘑菇、发芽马铃薯、苦杏仁等含有天然毒素,误食后轻则口腔麻木,重则呼吸抑制。这类中毒无特效解毒剂,需立即催吐并送医洗胃。民间所谓鉴别毒蘑菇的方法均不可靠,避免采食野生菌类最为安全。
预防食物中毒需注重饮食卫生,处理食材前充分洗手,生熟刀具砧板分开使用。肉类海鲜等易腐食品应冷藏保存并尽快食用,剩余饭菜需彻底加热。出现持续呕吐、血便、意识模糊等严重症状时,应立即就医并保留可疑食物样本供检测。日常可适量补充益生菌帮助维持肠道菌群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