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瓣与二三尖瓣反流可能由瓣膜退行性变、风湿性心脏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先天性瓣膜畸形、心肌病等因素引起,可通过药物控制、手术修复或置换等方式治疗。
1、瓣膜退行性变:
随着年龄增长,瓣膜组织逐渐钙化、增厚,导致闭合不全。轻度反流可能无症状,中重度可出现活动后气促。超声心动图是主要诊断手段,轻度无需治疗,中重度需评估手术指征。
2、风湿性心脏病:
链球菌感染后免疫反应可损伤瓣膜结构,常见二尖瓣与主动脉瓣同时受累。患者可能伴随关节疼痛病史,听诊可闻及特征性杂音。急性期需抗风湿治疗,慢性期根据反流程度选择药物或手术干预。
3、感染性心内膜炎:
细菌侵袭瓣膜导致穿孔或赘生物形成,多伴有发热、皮肤瘀点等全身症状。血培养阳性可确诊,需足疗程抗生素治疗。若发生瓣膜毁损或心力衰竭,需急诊手术清除病灶并修复瓣膜。
4、先天性瓣膜畸形:
包括二叶式主动脉瓣、三尖瓣下移畸形等发育异常,儿童期可能无症状,成年后逐渐出现反流。定期心脏超声监测至关重要,进展性反流需在适当时机进行成形术或置换术。
5、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导致心室扩大牵拉瓣环,限制型心肌病影响乳头肌功能,均可引发继发性反流。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如控制心力衰竭药物,终末期需考虑心脏移植。
日常需限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5克;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心脏负荷;戒烟并控制血压血糖。建议每6-12个月复查心脏超声,监测瓣膜功能变化。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心力衰竭表现时需立即就诊。保持规律作息与情绪稳定,流感季节前接种疫苗可降低感染诱发加重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