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产术后需重点关注伤口护理、感染预防及身体恢复,坐月子期间需结合伤口愈合和哺乳需求调整生活方式。主要注意事项包括伤口清洁、疼痛管理、活动限制、饮食营养和心理调节。
1、伤口护理:
术后需保持腹部切口干燥清洁,每日用碘伏消毒并更换无菌敷料。术后两周内避免沾水,淋浴时使用防水贴保护。观察切口有无红肿渗液,出现发热或剧烈疼痛需及时就医。医用腹带可减轻活动时牵拉痛,但每天佩戴不超过8小时。
2、感染预防:
遵医嘱使用头孢类抗生素预防感染,哺乳期可选择头孢呋辛等安全药物。定期监测体温,术后3天内体温超过38℃需警惕产褥感染。保持会阴部清洁,恶露量突然增多或异味明显时应就医。病房每日通风2次,减少探视人员。
3、活动管理:
术后6小时开始床上翻身,24小时后尝试下床活动防止静脉血栓。初期行走需家属搀扶,避免突然弯腰或提重物。两周内禁止驾驶和剧烈运动,六周内避免性生活。咳嗽时用手按压腹部减少震动痛。
4、饮食调理:
术后6小时可饮温水,排气后从流食逐步过渡到普食。多摄入高蛋白食物如鲫鱼汤、瘦肉粥促进伤口愈合,搭配菠菜等富含维生素K的蔬菜。哺乳期每日需增加500大卡热量,保证2000毫升饮水量。忌食辛辣刺激及易胀气食物。
5、心理调节:
产后激素变化可能引发情绪波动,家人应多陪伴沟通。出现持续情绪低落、失眠等产后抑郁倾向时需心理干预。建立规律作息,保证每天6小时连续睡眠。可通过听音乐、深呼吸等方式缓解焦虑。
坐月子期间建议保持室温24-26℃,穿着棉质透气衣物。每日开窗通风时注意保暖,避免直接吹风。可进行产褥操促进子宫复旧,从深呼吸运动逐步过渡到凯格尔运动。哺乳时采用橄榄球式抱姿减少腹部压力,两侧乳房交替喂养。六周后需复查子宫恢复情况,盆底肌评估异常者需及时康复治疗。注意观察恶露颜色变化,血性恶露持续超过20天或反复出现鲜红色需就医排查胎盘残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