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踝骨裂可能由外伤性撞击、骨质疏松、重复应力损伤、病理性骨折、先天性骨骼发育异常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制动固定、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复位、康复训练等方式治疗。
1、外伤性撞击直接暴力如跌倒扭伤或运动撞击是常见诱因,表现为局部肿胀疼痛和活动受限。急性期需立即停止负重,采用石膏或支具固定4-6周。可配合冷敷缓解肿胀,疼痛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
2、骨质疏松绝经后女性或高龄人群因骨密度降低易发生脆性骨折。需进行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日常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3,严重者可考虑唑来膦酸注射液进行抗骨吸收治疗,同时加强防跌倒措施。
3、重复应力损伤长期跑步或跳跃运动可能导致疲劳性骨裂,早期表现为运动后隐痛。需停止训练6-8周,使用脉冲电磁场治疗仪促进骨愈合,恢复期逐步进行踝关节本体感觉训练。
4、病理性骨折骨肿瘤或骨髓炎等疾病会破坏骨质结构,可能伴随夜间痛和发热。需通过MRI明确病灶范围,采用病灶刮除术结合抗生素骨水泥填充治疗,术后需病理检查排除恶性肿瘤。
5、先天性骨骼发育异常成骨不全症等遗传性疾病患者易反复骨折,多伴有蓝色巩膜和听力障碍。治疗以双膦酸盐类药物抑制破骨细胞活性为主,必要时行髓内钉固定术,需避免剧烈运动预防再骨折。
骨裂恢复期间应保持高钙饮食,每日摄入300毫升牛奶或等量乳制品,配合西蓝花、豆腐等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固定期间可进行直腿抬高训练维持肌力,拆除固定后逐步进行踝泵运动和平衡训练。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痂形成情况,完全愈合前避免剧烈运动,中老年患者建议每年监测骨密度。若出现固定器松动或疼痛加剧需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