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可通过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降压治疗、神经保护治疗、康复训练等方式快速干预。中风通常由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心房颤动、糖尿病、吸烟等因素引起。
1、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在发病4.5小时内可静脉注射阿替普酶进行溶栓,该药物能溶解血栓恢复血流。溶栓治疗需严格评估出血风险,禁忌症包括近期手术史、活动性出血等。溶栓后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牙龈出血、皮下瘀斑等不良反应。
2、抗血小板治疗发病24小时内可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或氯吡格雷片抑制血小板聚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适用于轻型卒中患者,但需警惕消化道出血风险。对于心房颤动导致的心源性栓塞,应改用华法林钠片等抗凝药物。
3、降压治疗急性期血压超过180/100mmHg时需缓慢降压,可选用乌拉地尔注射液静脉泵入。血压骤降可能加重脑缺血,降压目标为24小时内降低15%左右。慢性期建议长期服用氨氯地平片等长效降压药维持血压稳定。
4、神经保护治疗依达拉奉注射液可通过清除自由基减轻脑细胞损伤,需在发病72小时内使用。胞磷胆碱钠注射液能促进脑代谢,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神经营养药物需配合康复训练才能发挥最佳效果。
5、康复训练病情稳定48小时后即可开始床边康复,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体位转移训练等。运动功能障碍者可进行强制性运动疗法,言语障碍需早期介入语言康复训练。康复周期通常持续3-6个月,重度瘫痪患者需终身维持训练。
中风患者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5克,多食用西蓝花、深海鱼等富含抗氧化物质的食物。戒烟限酒并控制体重,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定期监测血压血糖,按医嘱服用二级预防药物。家属需学习翻身拍背等护理技巧,预防压疮和肺部感染。出现头晕加重或新发肢体无力时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