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卫生的5个指征主要有接触患者前、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接触血液体液后。严格执行手卫生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风险,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健康。
1、接触患者前接触患者前需进行手卫生,包括直接接触患者皮肤、黏膜或破损部位前,以及协助患者移动、翻身等操作前。此时手部可能携带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通过接触传播给患者。使用流动水和皂液洗手或含酒精的速干手消毒剂均可达到清洁效果,重点清洁指尖、指缝、手腕等易污染部位。
2、无菌操作前进行无菌操作前必须执行手卫生,如穿刺、置管、换药、手术等操作。此时手部微生物可能直接进入患者无菌组织或体液,导致严重感染。建议采用外科手消毒方法,使用抗菌皂液刷洗2-5分钟,或含氯己定的手消毒剂,确保手部达到无菌状态。
3、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后应立即进行手卫生,包括检查、治疗、护理等所有与患者直接接触的操作后。此时手部可能沾染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中的病原体。推荐使用含酒精的速干手消毒剂,能快速杀灭多数常见病原微生物,特别适用于临床繁忙的工作环境。
4、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需执行手卫生,包括调整监护设备、整理床单位、处理医疗垃圾等操作后。患者周围环境表面可能存在多重耐药菌等病原体。当手部有明显污渍时应选择流动水洗手,无明显污渍时可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5、接触血液体液后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后必须立即进行手卫生。这类物质含有高浓度的病原微生物,存在较高的传播风险。无论手部是否有可见污染,都应先用流动水和皂液彻底清洗,再使用手消毒剂,特别注意指甲缝等易残留部位。
日常工作中应养成规范的手卫生习惯,选择合适的手消毒产品,注意手部皮肤保护。医疗机构需定期开展手卫生培训与考核,配备充足的手卫生设施,监测手卫生依从性。患者及家属也应掌握基本的手卫生知识,在探视前后、协助照护前后及时清洁双手,共同预防感染传播。正确的手卫生操作包括取适量手消毒剂,揉搓双手所有表面至少15秒,待自然干燥即可发挥杀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