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食管异物取出后需注意观察症状、调整饮食、预防感染、避免刺激和定期复查。术后护理对恢复至关重要,可降低并发症风险。
1、观察症状:
术后24小时内需密切观察有无胸痛、呕血、发热等症状。若出现持续胸骨后疼痛或吞咽困难加重,可能提示食管黏膜损伤或穿孔,需立即就医。轻微咽喉不适属于正常术后反应,通常1-2天可自行缓解。
2、调整饮食:
术后6-8小时需禁食禁水,之后从低温流质饮食开始,如米汤、藕粉。24小时后可过渡到半流质食物,持续3-5天。避免过热、粗糙、刺激性食物,防止对受损食管黏膜造成二次伤害。建议采用少食多餐方式减轻食管负担。
3、预防感染:
医生可能会开具抗生素预防感染,需按医嘱完成疗程。保持口腔清洁,餐后使用生理盐水漱口。注意体温变化,若体温超过38℃或出现寒战,需警惕纵隔感染可能。术后一周内避免剧烈咳嗽或用力排便增加腹压。
4、避免刺激:
术后两周内禁止吸烟饮酒,避免辛辣、酸性食物刺激食管。睡眠时抬高床头15-20厘米,减少胃酸反流风险。避免突然弯腰、提重物等增加腹压的动作,防止创面出血。建议穿着宽松衣物减少胸腹部压迫。
5、定期复查:
术后1周需复查胃镜评估黏膜修复情况,尤其对于尖锐异物或停留时间较长的病例。若存在基础疾病如食管狭窄、贲门失弛缓症等,需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随访。长期随访中如出现吞咽梗阻感应及时就诊排除瘢痕狭窄。
术后恢复期建议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饮食,如蒸蛋羹、豆浆、蔬菜泥等,每日分5-6次进食。可适当饮用室温的蜂蜜水保护食管黏膜,避免含气饮料。2周内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保持作息规律。注意心理调节,避免因异物滞留产生焦虑情绪。若需服用其他药物,应选择液态制剂或研碎后服用,服药后保持直立姿势30分钟。儿童患者需加强看护,防止再次误吞异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