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蛋白血症可能由营养不良、肝功能异常、肾脏疾病、慢性炎症或遗传性疾病等原因引起。低蛋白血症是指血液中总蛋白或白蛋白水平低于正常范围,通常表现为水肿、乏力、免疫力下降等症状。
1、营养不良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可能导致低蛋白血症。常见于长期节食、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或严重挑食者。患者可能伴随体重下降、肌肉萎缩等症状。治疗需调整饮食结构,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鸡蛋、鱼肉,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肠内营养粉剂。
2、肝功能异常肝脏是合成白蛋白的主要器官,肝硬化、肝炎等疾病会影响蛋白合成功能。这类患者常出现腹水、黄疸等表现。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可能使用复方甘草酸苷片、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等护肝药物,严重者需补充人血白蛋白。
3、肾脏疾病肾病综合征等肾脏疾病会导致大量蛋白从尿液中丢失。患者多见眼睑及下肢水肿,尿液检查显示蛋白尿。治疗需控制原发病,常用药物包括醋酸泼尼松片、缬沙坦胶囊,同时限制食盐摄入。
4、慢性炎症结核病、类风湿关节炎等慢性炎症性疾病会加速蛋白质分解。患者通常有长期低热、关节肿痛等原发病症状。治疗需控制感染或炎症,可能使用异烟肼片、甲氨蝶呤片等药物,并适当增加蛋白质补充。
5、遗传性疾病罕见的遗传性低蛋白血症如先天性无白蛋白血症,属于基因缺陷导致的蛋白合成障碍。患者自幼出现生长发育迟缓,需终身进行蛋白替代治疗,定期输注人血白蛋白维持生理需要。
低蛋白血症患者日常应注意保证每日每公斤体重摄入1-1.5克蛋白质,优先选择鱼肉、鸡胸肉、豆制品等优质蛋白来源。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蛋白消耗,定期监测血清蛋白指标。出现持续水肿、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不可自行使用蛋白补充剂以免加重肾脏负担。不同病因引起的低蛋白血症治疗方案差异较大,需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