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玲
主任医师
河南省肿瘤医院
肝胆外科
肌肉萎缩的形成原因包括遗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外伤和病理等,症状主要表现为肌肉无力、体积缩小和活动受限。治疗需根据病因采取针对性措施,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
1、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性疾病如肌营养不良症会导致肌肉萎缩。这类疾病通常与基因突变有关,影响肌肉的正常生长和修复。家族中有类似病史的人群需特别注意,建议进行基因检测以明确风险。
2、环境因素
长期缺乏运动或久坐不动是导致肌肉萎缩的常见外部原因。肌肉长期得不到锻炼会逐渐退化,尤其是老年人或长期卧床的患者。营养不良或蛋白质摄入不足也会影响肌肉健康。
3、生理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肌肉的自然流失是不可避免的,这种现象称为“肌少症”。激素水平变化、代谢减慢等因素也会加速肌肉萎缩。女性在更年期后因雌激素水平下降,肌肉流失速度可能更快。
4、外伤
严重的肌肉损伤或骨折后长期制动可能导致局部肌肉萎缩。例如,手臂或腿部骨折后,长时间固定会导致肌肉无法正常活动,进而萎缩。康复期间需尽早进行适度的功能锻炼。
5、病理因素
神经系统疾病如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或多发性硬化症会直接影响肌肉功能,导致萎缩。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也可能引发肌肉问题。这些疾病需通过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来缓解症状。
治疗方法
- 药物治疗:针对特定疾病,如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多发性硬化症,或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改善肌少症。
- 物理治疗:通过电刺激、按摩和渐进性抗阻训练帮助恢复肌肉功能。
- 生活方式调整:增加蛋白质摄入,如鸡蛋、鱼类和豆类;保持适度运动,如散步、游泳或瑜伽。
肌肉萎缩的预防和治疗需结合病因和个体情况,早期干预和综合管理是关键。若出现明显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