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厚度随月经周期变化,增殖期约5-7毫米,分泌期可达7-14毫米,月经期脱落至1-4毫米。子宫内膜厚度变化主要受雌激素和孕激素调控,与卵巢功能、妊娠准备、内分泌疾病等因素相关。
1、增殖期月经结束后进入增殖期,此时子宫内膜开始修复增厚,厚度约5-7毫米。该阶段卵巢分泌雌激素促进内膜腺体增生,血管增多,为受精卵着床做准备。若雌激素水平异常可能导致内膜过薄或过度增生。
2、分泌期排卵后进入分泌期,子宫内膜在孕激素作用下继续增厚至7-14毫米,腺体扩张分泌营养液。此时内膜呈海绵状,富含糖原和血管,为胚胎着床提供理想环境。黄体功能不足可能导致分泌期内膜发育不良。
3、月经期未受孕时子宫内膜功能层脱落,厚度降至1-4毫米。脱落过程中前列腺素引起子宫收缩,帮助排出经血。异常增厚的内膜脱落可能导致月经过多或痛经加重,长期不脱落可能引发内膜病变。
4、绝经期绝经后子宫内膜萎缩变薄,通常小于5毫米。此时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内膜失去周期性变化。绝经后异常增厚需警惕内膜增生或癌变,建议定期超声监测。
5、妊娠期受孕后子宫内膜转化为蜕膜,厚度持续增加至20毫米以上。蜕膜为胚胎提供营养支持并形成胎盘基础。超声检查可通过内膜厚度和形态早期判断妊娠状态,过薄可能影响胚胎着床。
建议女性定期进行妇科检查,通过超声监测子宫内膜变化。月经异常、不孕或绝经后出血者需重点关注内膜厚度,必要时进行激素水平检测或宫腔镜检查。保持规律作息和均衡饮食有助于维持正常内分泌功能,避免过度节食或肥胖影响内膜健康。出现月经量突然改变、非经期出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