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淋巴水肿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皮肤增厚、肢体沉重感、活动受限及反复感染。下肢淋巴水肿通常由淋巴管发育异常、丝虫病、肿瘤压迫、手术或放疗损伤淋巴系统等因素引起。
1、患肢肿胀患肢肿胀是下肢淋巴水肿的典型症状,早期表现为踝部或足背凹陷性水肿,久站或劳累后加重,抬高患肢可缓解。随着病情进展,肿胀逐渐向上蔓延至小腿甚至大腿,皮肤紧绷发亮,按压后出现持久性凹陷。淋巴回流受阻导致组织间隙液体积聚是肿胀的主要原因,可能伴随丹毒等感染。
2、皮肤增厚皮肤增厚多出现在病程超过1年的患者中,由于长期淋巴淤滞刺激纤维组织增生,导致角质层增厚、毛孔突出,呈现橘皮样或象皮样改变。皮肤弹性减退,干燥脱屑,可能伴有色素沉着或疣状增生。这类病变常见于丝虫性淋巴水肿或先天性淋巴管畸形患者。
3、肢体沉重感肢体沉重感与淋巴液淤积增加肢体重量有关,患者常主诉行走时拖拽感明显,夜间可能出现肢体胀痛。长期负重可导致关节活动度下降,严重者出现步态异常。该症状在继发性淋巴水肿中更为突出,如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或盆腔肿瘤治疗后下肢淋巴水肿。
4、活动受限活动受限源于肿胀肢体体积增大和关节僵硬,晚期患者因皮肤纤维化可能出现屈曲挛缩。日常穿鞋、下蹲等动作困难,严重者需依赖辅助工具行走。合并蜂窝织炎时疼痛加剧会进一步限制活动,这种情况在寄生虫感染导致的淋巴水肿中发生率较高。
5、反复感染反复感染表现为患肢红肿热痛,常见病原体为链球菌和葡萄球菌。淋巴管阻塞使局部免疫功能下降,微小皮肤破损即可引发丹毒或蜂窝织炎,发作频率随病情加重而增加。感染又会加重淋巴管损伤,形成恶性循环。丝虫病流行区患者尤其需警惕急性淋巴管炎发作。
下肢淋巴水肿患者应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保持同一姿势,休息时抬高患肢促进淋巴回流。选择宽松衣物和鞋袜减少皮肤摩擦,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以预防感染。适度进行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有助于改善淋巴循环,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导致损伤。出现皮肤发红、发热等感染征兆时需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或进行物理治疗。控制体重、低盐饮食对减轻症状有一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