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和肠球菌。
1、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最主要的致病菌,约占病例的30%-50%。该菌通过皮肤破损或医疗器械侵入血液,黏附于心脏瓣膜后迅速破坏组织,常导致瓣膜穿孔或脓肿形成。患者多表现为高热、寒战等急性感染症状,需通过血培养确诊后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
2、草绿色链球菌:
草绿色链球菌常见于口腔或上呼吸道感染后引发心内膜炎,约占病例的20%-30%。该菌群通过牙科操作或日常口腔微创伤进入血流,偏好定植于已有病变的瓣膜。典型表现为亚急性病程,伴有低热、乏力等症状,青霉素类抗生素是首选治疗方案。
3、肠球菌:
肠球菌所致心内膜炎约占病例的10%-15%,多见于泌尿生殖道或胃肠道手术后。该菌对多种抗生素天然耐药,治疗需联合使用青霉素和氨基糖苷类药物。老年患者及人工瓣膜植入者感染风险较高,易并发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4、其他革兰阴性菌:
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等革兰阴性菌约占病例的5%-10%,常见于静脉药瘾者或免疫功能低下人群。这类病原体毒力较强,可快速破坏瓣膜结构,治疗方案需根据药敏结果选择三代头孢或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5、真菌及其他:
念珠菌、曲霉菌等真菌感染多见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静脉导管留置患者,约占病例的1%-3%。真菌性心内膜炎病情凶险,常需手术清除病灶并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预后较差。
预防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需注重口腔卫生,定期进行牙科检查;有心脏基础疾病者在接受侵入性操作前应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保持皮肤清洁,避免不必要的静脉穿刺;出现不明原因发热超过一周应及时就医。高风险人群需定期进行心脏超声检查,人工瓣膜患者应避免生冷食物,注意营养均衡并适度进行有氧运动以增强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