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粪石嵌顿通常建议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存在复发风险。处理方式主要有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开腹手术、抗生素治疗、镇痛支持、密切观察。
1、腹腔镜手术: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是当前首选方案,通过3个5-10毫米小切口完成操作,创伤小且恢复快。术后24小时可下床活动,并发症发生率低于5%,尤其适合肥胖患者和年轻女性。该手术能彻底清除粪石并切除病变阑尾,杜绝复发可能。
2、传统开腹手术:
开腹阑尾切除术适用于合并广泛腹膜炎或腹腔粘连患者。右下腹麦氏切口长约5-7厘米,可直接探查腹腔情况。虽然创伤较大,但对复杂病例更具安全性,术后需放置引流管3-5天。
3、抗生素治疗:
对于手术高风险患者可尝试静脉抗生素治疗,常用头孢三代联合甲硝唑。但单纯药物治疗后复发率达15%,且可能进展为阑尾脓肿。治疗期间需严格卧床并禁食,72小时无效需立即手术。
4、镇痛管理:
急性期可使用阿片类镇痛药缓解症状,但需警惕掩盖病情。非甾体抗炎药能减轻局部炎症反应,配合胃肠减压可暂时改善症状。疼痛持续加重提示可能发生穿孔。
5、动态观察:
暂时选择保守治疗时需每4小时监测体温、腹痛程度和血象变化。超声检查应每24小时复查,白细胞计数超过15×10⁹/L或发热不退需考虑中转手术。
术后应保持清淡饮食2周,逐步从流质过渡到普食,避免豆类、坚果等难消化食物。1个月内禁止剧烈运动,切口完全愈合后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活动。出现发热、切口渗液等异常情况需及时复诊。日常注意规律作息和膳食纤维摄入,预防便秘可降低粪石形成风险。
阑尾炎手术后右下腹持续疼痛可能与术后炎症反应、局部粘连形成、继发感染、神经损伤或手术并发症等因素有关。
1、术后炎症反应:
手术创伤会导致局部组织释放炎症介质,引发充血水肿。这种无菌性炎症通常在术后3-5天达到高峰,表现为切口周围胀痛,伴随轻度发热。可通过冰敷和医生指导下的非甾体抗炎药缓解。
2、局部粘连形成:
手术过程中腹膜受损后,纤维蛋白渗出可能导致肠管与腹壁粘连。这种牵拉性疼痛在体位改变时明显,常见于术后2-3周。早期下床活动可预防粘连,严重者需腹腔镜松解术。
3、继发感染:
腹腔残余感染或切口感染可引起持续性跳痛,伴体温升高和白细胞增多。常见原因包括术中污染、抵抗力下降,需通过血常规和超声检查确认,必要时进行抗生素治疗或引流。
4、神经损伤:
手术操作可能损伤髂腹下神经或髂腹股沟神经,导致神经支配区域出现烧灼样疼痛。这种疼痛具有定位明确、持续存在的特点,通常需要营养神经药物和物理治疗改善。
5、手术并发症:
罕见情况下可能存在阑尾残端瘘、肠管损伤或异物残留等问题。疼痛进行性加重伴排便异常时,需通过CT等影像学检查排查,部分病例需要二次手术处理。
术后应保持清淡饮食,逐步增加米粥、烂面条等易消化食物,避免豆类、牛奶等产气食品。两周内避免剧烈运动,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活动。每日观察切口情况,出现发热或疼痛加剧需及时复查。睡眠时建议左侧卧位减轻腹部压力,使用腹带需遵医嘱。恢复期间注意补充维生素C和蛋白质促进组织修复,保持大便通畅减少腹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