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成年人安静状态下脉搏每分钟跳动60-100次。脉搏频率受年龄、体温、运动状态、情绪、药物等因素影响。
1、年龄因素新生儿脉搏较快,每分钟可达120-140次;儿童脉搏逐渐减慢,1-3岁约100-120次,4-7岁约80-100次;青少年接近成人标准;老年人因心脏功能减退,静息心率可能略低于60次/分。
2、体温影响体温每升高1摄氏度,脉搏约增加10次/分。发热时脉搏增快属于生理性代偿反应,但持续超过100次/分需警惕心肌炎等病理性改变。
3、运动状态运动时脉搏可增至100-160次/分,运动员静息心率可能低至40-60次/分。运动后6分钟内未恢复基础值提示心脏储备功能异常。
4、情绪波动紧张、焦虑等情绪刺激通过交感神经兴奋使脉搏加快,通常30分钟内自行缓解。长期应激状态可能导致窦性心动过速。
5、药物作用β受体阻滞剂可使脉搏降至50次/分以下,甲状腺素制剂可能引起持续性心率增快。服用洋地黄类药物时脉搏低于60次/分需立即就医。
日常应避免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规律进行有氧运动可增强心脏功能。长期脉搏超过100次/分或低于50次/分,伴随头晕、胸闷等症状时,应及时进行心电图和甲状腺功能检查。孕妇、糖尿病患者及心血管疾病患者需特别注意监测脉搏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