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剑
副主任医师
南京市妇幼保健院
妇科
产后出血的治疗原则包括迅速止血、补充血容量、预防感染和纠正凝血功能障碍。具体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综合护理措施。
1、迅速止血
产后出血的首要任务是迅速止血,避免失血过多导致休克或器官损伤。常用的止血方法包括:
- 药物治疗:使用缩宫素、麦角新碱等药物促进子宫收缩,减少出血。
- 子宫按摩:通过手法按摩子宫,帮助子宫收缩,减少出血量。
- 压迫止血:使用纱布或球囊压迫子宫腔,达到止血效果。
2、补充血容量
大量失血会导致血容量不足,需及时补充液体和血液。具体措施包括:
- 静脉输液:快速输注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液,维持血压稳定。
- 输血治疗:根据失血量输注红细胞、血浆或血小板,纠正贫血和凝血功能障碍。
3、预防感染
产后出血后,患者免疫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预防措施包括:
- 抗生素使用:根据医生建议使用广谱抗生素,预防子宫内膜炎等感染。
- 伤口护理: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避免细菌感染。
4、纠正凝血功能障碍
产后出血可能引发凝血功能障碍,需及时纠正。具体方法包括:
- 补充凝血因子: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或凝血酶原复合物,改善凝血功能。
- 监测凝血指标:定期检查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等指标,调整治疗方案。
5、综合护理措施
产后出血患者需要全面的护理支持,包括:
- 心理疏导:帮助产妇缓解焦虑和恐惧情绪,促进身心恢复。
- 营养支持:提供高蛋白、高铁饮食,如瘦肉、鸡蛋、菠菜等,促进身体恢复。
- 适度活动: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轻度活动,如散步,促进血液循环和子宫恢复。
产后出血是一种严重的产科并发症,需及时采取综合治疗措施。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控制出血,保障产妇生命安全。如果出现产后出血症状,应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