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管狭窄可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等方式确诊。腰椎管狭窄通常由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韧带肥厚、先天性发育异常、外伤等因素引起。
1、体格检查医生会通过直腿抬高试验、股神经牵拉试验等评估神经根受压情况,观察患者步态异常、肌力下降等体征。体格检查可初步判断狭窄程度和神经功能损害,但需结合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
2、影像学检查X线平片可显示椎间隙变窄、骨赘形成等退行性改变。CT能清晰观察骨性椎管形态,测量椎管矢状径。MRI是金标准,可全面评估椎间盘、韧带等软组织对神经结构的压迫程度。
3、神经电生理检查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有助于判断神经根受损范围和严重程度。神经电生理检查可鉴别周围神经病变,明确腰椎管狭窄导致的神经源性损害特征。
4、实验室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可排除感染性疾病。类风湿因子、HLA-B27检测有助于鉴别强直性脊柱炎等免疫性疾病导致的继发性椎管狭窄。
5、鉴别诊断需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内肿瘤、周围神经病变等疾病鉴别。通过详细询问病史、结合影像特征和实验室结果,可排除其他引起相似症状的疾病。
确诊腰椎管狭窄后,轻度患者可通过卧床休息、物理治疗缓解症状,中重度患者可能需要硬膜外注射或椎管减压手术。日常生活中应避免久坐久站,加强腰背肌锻炼,控制体重减轻腰椎负荷。急性期需佩戴腰围保护,睡眠时选择硬板床,坐姿保持腰椎生理曲度。饮食注意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适度晒太阳促进骨骼健康。症状加重或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