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绞痛可能由喂养不当、肠道菌群失衡、乳糖不耐受、肠套叠、先天性巨结肠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喂养方式、补充益生菌、更换奶粉、空气灌肠复位、手术治疗等方式缓解。
1、喂养不当喂养姿势不正确或进食过快可能导致吞咽过多空气,配方奶浓度不当或过度喂养会增加肠道负担。表现为阵发性哭闹、腹部膨隆、排气增多。建议采用45度角斜抱喂奶,喂奶后竖抱拍嗝,按需喂养避免过度。
2、肠道菌群失衡抗生素使用、剖宫产分娩等因素可能破坏肠道微生态平衡。常伴随大便性状改变、食欲下降。可选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益生菌制剂,母乳喂养有助于建立正常菌群。
3、乳糖不耐受原发性或继发性乳糖酶缺乏导致未消化乳糖在肠道发酵。典型症状为进食后腹痛、水样便、肛门周围皮肤发红。可尝试低乳糖配方奶粉,严重者需使用无乳糖奶粉,同时监测生长发育情况。
4、肠套叠多为回盲部肠管嵌入邻近肠腔所致,好发于4-10个月婴儿。特征性表现为阵发性哭闹、果酱样大便、腹部包块。发病12小时内可通过空气灌肠复位,延误治疗可能导致肠坏死需行肠切除吻合术。
5、先天性巨结肠肠道神经节细胞缺失导致病变肠段持续性痉挛。新生儿期即出现排便延迟、腹胀呕吐,直肠指检可有爆破样排气。确诊需依靠直肠活检,根治需行拖出型巨结肠根治术,术后需长期扩肛护理。
家长应注意记录发作时间与饮食关联性,采用飞机抱或顺时针按摩腹部缓解症状。母乳喂养母亲需避免进食过多产气食物,人工喂养应确保奶嘴孔大小合适。若出现血便、持续呕吐、嗜睡等警示症状,或每日发作超过3小时、每周超过3天,应及时就医排除器质性疾病。日常可适当补充婴儿专用益生菌,维持适宜环境温度避免腹部受凉,建立规律排便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