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儿童反复高热超过40摄氏度需警惕感染性疾病,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退热、补液支持、病因治疗及密切观察等方式处理。高热通常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免疫反应异常、中暑或川崎病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温:
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应立即采取降温措施。使用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水温控制在32-34摄氏度。避免使用酒精擦浴或冰水浸泡,可能引起寒战或皮肤损伤。同时减少衣物包裹,保持室温在25摄氏度左右,促进散热。
2、药物退热: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作为儿童退热药。两种药物需间隔4-6小时交替使用,24小时内不超过4次。用药前需确认患儿无药物过敏史,肝功能异常者慎用对乙酰氨基酚,脱水患儿慎用布洛芬。严禁使用阿司匹林退热,可能诱发瑞氏综合征。
3、补液支持:
高热会导致大量水分蒸发,每日饮水量应达到100-150毫升/公斤体重。可选用口服补液盐、米汤、稀释果汁等,分次少量饮用。观察尿量应保持每公斤体重1毫升/小时以上,出现尿少、眼窝凹陷等脱水表现需静脉补液。
4、病因治疗:
持续高热超过3天或伴随意识改变需就医排查病因。血常规检查可初步鉴别细菌或病毒感染,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检测有助于判断感染程度。细菌性感染需使用头孢克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抗生素,支原体感染可选用阿奇霉素。
5、密切观察:
记录体温曲线和伴随症状,注意有无皮疹、抽搐、颈部强直等危重表现。热性惊厥患儿需侧卧防止误吸,发作超过5分钟立即送医。川崎病患儿会出现草莓舌、手足硬肿等特征,需在发病10天内接受丙种球蛋白治疗。
患儿发热期间应保持清淡饮食,选择小米粥、面条等易消化食物,避免高蛋白饮食加重代谢负担。每日保证12-14小时睡眠,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注意口腔清洁,进食后使用淡盐水漱口。居室定时通风换气,维持50%-60%湿度有利于呼吸道健康。体温正常48小时后可逐步恢复日常活动,接种疫苗需推迟至痊愈后1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