腱鞘囊肿术后护理需重点关注伤口保护、功能锻炼和复发预防,主要措施包括保持伤口清洁、渐进式活动训练、避免局部压迫、合理用药及定期复查。
1、伤口护理:
术后24小时内需加压包扎防止血肿形成,保持敷料干燥清洁。伤口愈合前避免沾水,每日观察有无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拆线时间通常为术后7-10天,瘢痕体质者可延长至14天。若使用可吸收缝线则无需拆线,但需遵医嘱定期消毒。
2、功能锻炼:
术后48小时开始被动活动关节,从手指屈伸等轻柔动作起步。2周后逐步增加握力训练,如捏握海绵球或橡皮筋抗阻练习。6周内避免提重物及剧烈手腕运动,康复期间可配合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功能锻炼需遵循无痛原则,每日3组每组10-15次为宜。
3、压力管理:
术后3个月内需减少患肢重复性动作,如长时间打字、拧毛巾等。睡眠时可用护腕保持中立位,日常工作建议每30分钟休息并做腕关节环绕运动。重体力劳动者应调整工作岗位,必要时使用弹性绷带分散局部压力。
4、药物使用:
医生可能开具非甾体抗炎药如洛索洛芬钠片缓解疼痛,或迈之灵片改善局部微循环。口服抗生素如头孢呋辛酯片适用于开放性手术预防感染。外用药膏如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可辅助软化瘢痕,所有药物均需严格遵医嘱使用。
5、复发监测:
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需门诊复查超声评估恢复情况。复发多发生在术后1年内,表现为原部位再次出现囊性包块。发现异常需及时就诊,复发者可考虑注射硬化剂或二次手术。长期使用电脑者建议配备腕托,女性需注意减少手提包单侧负重。
术后饮食应增加蛋白质摄入促进组织修复,每日保证鱼肉蛋奶等优质蛋白200克以上,搭配维生素C丰富的猕猴桃、鲜枣等水果。康复期可进行游泳、瑜伽等低冲击运动,避免篮球羽毛球等需急停转向的项目。冬季注意腕部保暖,洗手后及时擦干预防腱鞘受凉。保持每日饮水量1500毫升以上,降低关节液黏稠度。术后3个月是功能恢复关键期,建议记录每日活动量及疼痛评分,复诊时供医生参考调整方案。
左腕部腱鞘囊肿摘除术通常采用局部麻醉下手术切除的方式完成,具体操作流程包括术前评估、囊肿定位、切口设计、囊肿剥离及缝合包扎。
1、术前评估:
医生会通过超声或核磁共振检查明确囊肿大小、位置及与周围神经血管的关系。患者需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基础检查,排除手术禁忌。术前需清洁术区皮肤并标记囊肿边界。
2、囊肿定位:
患者取仰卧位,患肢外展置于手术台。通过触诊结合影像学定位确定囊肿蒂部与腱鞘连接处。局部麻醉药物注射需避开桡神经浅支及正中神经掌皮支走行区域。
3、切口设计:
沿腕横纹或囊肿长轴作1-2厘米弧形切口,避开腕关节活动区域。切口深度达皮下组织层,注意保护皮下静脉网。使用小拉钩充分暴露术野。
4、囊肿剥离:
钝性分离囊肿周围纤维组织,找到囊肿蒂部后用血管钳夹闭。完整切除囊肿及部分相连腱鞘组织,送病理检查。术中需确认无囊肿壁残留以防复发。
5、缝合包扎:
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后分层缝合皮下与皮肤,加压包扎24小时。术后患肢需抬高制动3天,10-14天拆线。早期进行手指屈伸活动预防肌腱粘连。
术后应保持伤口干燥清洁,避免腕关节剧烈活动4-6周。恢复期可进行抓握力训练及腕关节屈伸练习,建议使用护腕支撑3个月。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C促进组织修复,限制辛辣刺激食物。若出现术区红肿热痛或活动障碍需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