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肠膀胱术造瘘主要用于解决膀胱功能障碍或缺失问题,常见于膀胱癌根治术后、神经源性膀胱或严重膀胱损伤患者。造瘘方式主要有回肠导管术、可控性尿流改道术、原位新膀胱术、输尿管皮肤造口术。
1、回肠导管术截取一段回肠作为尿液引流通道,末端造瘘于腹壁。可能与肠道粘连、电解质紊乱有关,通常表现为造口周围皮炎、尿液浑浊。可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头孢曲松、碳酸氢钠等药物。
2、可控性尿流改道术利用回肠构建储尿囊,通过间歇导尿排空。可能与储尿囊挛缩、尿路感染有关,通常表现为尿频、排尿困难。需定期冲洗储尿囊,必要时使用左氧氟沙星、坦索罗辛、阿托品。
3、原位新膀胱术用回肠代膀胱与尿道吻合,保留自然排尿。可能与尿失禁、吻合口狭窄有关,通常表现为夜间漏尿、排尿无力。需进行盆底肌训练,严重时使用米拉贝隆、托特罗定、索利那新。
4、输尿管皮肤造口术直接将输尿管引出体表造瘘。可能与造口狭窄、肾积水有关,通常表现为腰痛、发热。需定期更换造口袋,感染时使用环丙沙星、呋喃妥因、氨苄西林。
术后需保持造口清洁干燥,每日饮水量超过2000毫升,定期复查泌尿系超声和肾功能。出现发热、血尿或造口异常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