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抽动症主要表现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常见表现有眨眼、耸肩、清嗓、重复单词等。抽动症可能与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心理压力、围产期损伤、感染免疫异常等因素有关。
1、运动性抽动早期多表现为面部肌肉抽动,如频繁眨眼、挤眉、咧嘴等简单抽动。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转头、耸肩、甩手等复杂动作。症状具有波动性,在紧张或疲劳时加重,睡眠时消失。部分患儿会伴随强迫性触摸、跳跃等行为。
2、发声性抽动初期多为清嗓、咳嗽、吸鼻等简单发声,后期可发展为重复单词、模仿言语甚至秽语。发声抽动常与运动抽动交替出现,约30%患儿会从单纯运动抽动发展为抽动秽语综合征。情绪激动时症状明显加剧。
3、感觉先兆约半数患儿在抽动发作前会出现身体局部不适感,如眼部干涩、喉咙发痒、肌肉紧张等异常感觉。这些先兆症状会促使患儿通过抽动动作来缓解不适,形成感觉-运动循环。先兆症状是区别于习惯性动作的重要特征。
4、共患病表现超过50%患儿合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表现为注意力涣散、多动冲动。另有部分患儿伴有强迫障碍、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共患病会加重抽动症状,影响治疗效果,需要同步干预。
5、病情波动抽动症状具有周期性加重和缓解的特点,可能与环境变化、心理压力、感染等因素相关。青春期前后症状可能自然减轻,但约20%患者症状会持续至成年。症状严重程度可采用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评估。
家长发现儿童出现异常抽动表现时,应记录症状频率和诱因,避免过度提醒或指责。保持规律作息,减少电子屏幕使用时间,适当进行游泳、瑜伽等舒缓运动。饮食注意补充镁、维生素B6等营养素,限制含咖啡因及人工添加剂食品。若症状影响学习生活或伴随共患病,需及时到儿童神经内科或发育行为科就诊,医生可能根据情况开具硫必利、阿立哌唑等药物,配合行为疗法进行综合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