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疝与直疝的主要区别在于疝囊突出的解剖路径不同,斜疝经腹股沟管突出,直疝则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角区直接突出。腹股沟疝可分为斜疝、直疝和股疝三种类型,其中斜疝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直疝多见于老年人。
1、解剖路径斜疝的疝囊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内环突出,沿腹股沟管斜行向下,可进入阴囊或大阴唇。直疝的疝囊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角区直接向前突出,不经过腹股沟管全程,也不进入阴囊。这种解剖路径的差异是区分两者的关键特征。
2、发病年龄斜疝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儿童和青壮年多见,与先天性鞘状突未闭有关。直疝多见于中老年人,与腹壁肌肉薄弱、腹内压增高等因素相关。老年患者腹横筋膜松弛是直疝发生的重要病理基础。
3、临床表现斜疝表现为腹股沟区可复性包块,站立或增加腹压时出现,平卧时可回纳,包块多呈梨形,可降至阴囊。直疝包块位于耻骨结节外上方,呈半球形,基底较宽,很少降至阴囊。斜疝发生嵌顿的概率明显高于直疝。
4、体格检查斜疝患者咳嗽时冲击感明显,手指压住内环口后增加腹压,包块不再突出。直疝患者咳嗽时包块直接向前突出,压迫内环口不能阻止包块突出。这种体格检查的差异有助于临床鉴别诊断。
5、治疗方法斜疝和直疝均需手术治疗,但手术方式有所不同。斜疝手术需高位结扎疝囊并加强腹股沟管后壁,常用术式有巴西尼法、麦克威法。直疝手术需修补直疝三角区缺损,常用术式为无张力疝修补术。两种疝气均可采用腹腔镜疝修补术治疗。
腹股沟疝患者应注意避免重体力劳动和长期咳嗽等增加腹压的因素,保持大便通畅,控制体重。术后3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如发现包块突然不能回纳伴疼痛,应立即就医排除嵌顿疝可能。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有助于增强腹壁肌肉力量,降低复发风险。